鹰潭名人系列:“以笔代剑”的民族脊梁——邹韬奋

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也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。7月22日,由上海韬奋纪念馆、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、中共余江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“纪念邹韬奋同志130周年诞辰生平事迹展”在先生祖籍地——余江区隆重揭幕,再次把这位从鹰潭走出去的文化巨匠推到聚光灯下。

图一
邹韬奋,原名恩润,1895年11月5日生于福建永安,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镇沙塘村。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者、出版家、新闻记者、政论家,首批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,也是国家首批公祭烈士名录中唯一的新闻界人士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二
人物生平简介
邹韬奋少年时代深受梁启超《新民丛报》影响,立志“以文报国”。1922年,邹韬奋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,1926年参与编辑《生活》周刊,发行量迅速攀升至全国同类刊物第一。1931年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后,邹韬奋将《生活》周刊变成宣传抗日救亡的舆论阵地,1932年,创办了生活书店,随后出版《文学》《光明》等进步期刊。1936年因组织“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”,与沈钧儒等一同被捕,史称“七君子事件”。出狱后继续辗转武汉、重庆、香港等地办刊、办报,直至生命最后一刻。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,年仅48岁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三
历史功绩
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,他一生功绩卓著。他先后创办、主编了《生活》《大众生活》《全民抗战》等“六刊一报”,其刊物发行量屡创当时中国期刊发行最高纪录,被誉为“进步新闻出版事业的旗帜” 。他最早在刊物上系统揭露日军暴行,积极呼吁全民族抗战,使自己的刊物成为国统区最具影响力的抗日舆论阵地 。他所创办的生活书店鼎盛时期在全国设有56处分支,出版进步图书1000余种,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文化传播到大后方与敌占区 。他的精神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,毛主席等领导人先后题词肯定“韬奋精神”,将其概括为“真诚为人民服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四
1985年,经中宣部批准,先生在余江城中心的街心花园内巍然“站立”——青铜塑像落成,成为鹰潭人民永恒的精神坐标;2025年,全新升级的“韬奋事迹展”巡展首站回到余江,短短两月吸引观众逾8万人次,“韬奋精神”再次从信江之畔走向全国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五
“只要国家需要、民族召唤,我便以笔为枪,决不退缩!”这是邹韬奋先生1937年的誓言,今天仍镌刻在余江区邹韬奋研究所的展厅里。从“韬奋小镇”的雕塑广场到信江河畔的城市书房,从“韬奋书屋”的琅琅书声到“韬奋志愿者”的红色宣讲,鹰潭人民把对先生的敬仰化为建设“现代化新鹰潭”的澎湃动力!(洪鸿鑫910402212019)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,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鹰潭名人系列:“以笔代剑”的民族脊梁——邹韬奋

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

长按识别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