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价车险变“车辆统筹合同”,多名车主维权失败
6月24日消息,近期,多地车主反映在购买车险时遭遇“车辆统筹合同”陷阱,原本以为投保的是正规商业保险,实际却是行业互助性质的统筹服务,导致出险后无法理赔,甚至起诉维权也以败诉告终。
“李鬼”车险套路深,低价诱导难分辨
部分不法中介或公司冒充知名保险公司(如“太平洋保险”“平安保险”),以远低于市场价的报价吸引车主投保。例如,太原张先生被自称“太平洋保险业务员”推销低价车险,支付3336元后才发现合同实为“太平在线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”的统筹服务,而非正规保险。类似案例中,业务员常以“限时优惠”“冲业绩”等话术催促付款,合同条款模糊,甚至伪造保单样式,令消费者难以辨别。
法院判决:统筹合同非保险,维权难获支持
成都、永昌等地法院近期审理多起相关案件,均认定“车辆统筹合同”不属于保险合同,不受《保险法》保护,仅适用《民法典》合同编。在事故赔偿中,超出交强险的部分需由车主自行承担,统筹公司无强制赔付义务。例如,成都车主陈曦因事故索赔被拒后起诉,法院判决其败诉,理由是统筹公司不具备保险资质,合同无效。
风险警示:低价诱惑背后藏多重隐患
- 法律风险:统筹公司无保险牌照,偿付能力无保障,部分企业涉诉频繁甚至“跑路”。
- 理赔难:事故后统筹公司常以“资金不足”“责任争议”拒赔,车主需自行担责。
- 退费纠纷:消费者发现问题后要求退款,多被扣除高额手续费或遭拖延。
监管部门提醒:投保时应核验保险公司资质,通过官方渠道验证保单,警惕“超低价”陷阱。若已误购统筹服务,可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投诉或诉讼,但成功维权难度较大。